18只狐狸的故事(二) 许多人都听过18只狐狸的故事,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大家都读懂了吗?今天我们一起来体味这个饱含哲理而又有趣的故事。故事通过18只狐狸吃葡萄的寓言,透过不同狐狸面对葡萄诱惑产生的心理反应与行为,让我们不禁反思现实生活中自已是哪一只狐狸呢?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故事的出处及创作背景。故事出自公元前六世纪伊索所著的寓言集《伊索寓言》,坊间主流说法是由古希腊传奇作家、西方寓言之父伊索创作,后人将古希腊流传的经典寓言故事结集成册,统一归在伊索名下,久而久之便成就了“伊索寓言”的美名。《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少部分以人或神为主,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通常在结尾以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它们篇幅小而寓意深刻,语言不多却值得回味,艺术上成就很高。 《18只狐狸的故事》讲的是在一位农夫的果园里,紫红色的葡萄挂满了枝头,令人垂涎三尺。当然,这种厚味也逃不过在果园外安营扎寨的狐狸们,它们早就想享受一下了。 第四只狐狸(攻击型) 第四只狐狸一看到葡萄架比自己高,愿望落空了,便破口大骂,撕咬自己个子够得到的葡萄藤,正巧被农夫发现,被一锄头拍死了。 这行为我们称它为“攻击”,因为自已的需求无法被满足而产生怨恨,为了发泄心中的怨恨进而伤害周边的事与物。想着自已得不到最好把它破坏掉,让别的狐狸也得不到。这是一种不可取的方式,有时候是害人害已。 其实,社会上这种人真的不少,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别想得到。能力不大,影响不小,破坏性极强,自私的思想,狭窄的心胸,是导致暴力思想的根源。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育欲望减弱,我国出现了很多的独生子女,从小几代人把他(她)捧在手中,从小就有着养尊处优的待遇,享受别具一格的生活,缺少挫折感。一旦受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便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所以作为家长或老师,我们应该适当地让孩子接受挫折教育,多让孩子经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劳动成果,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明白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要对孩子进行社会公德的教育,从小树立遵纪守法的习惯。 第五只狐狸(倒退型) 第五只狐狸一看自己在葡萄架下显得如此渺小,便伤心地哭起来了:为什么自己如此矮小?如果象大象那样,不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吗?为什么葡萄架如此高? 这种表现我们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倒退”,即个体在遇到挫折时,它过份关注在自已无法改变的事实上,并认为自已现状为一种劣势,而不是去发掘自已的优势。它思想的核心是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作为家长或老师, 我们在孩子享受成果的同时,应该尝试让孩子了解劳动的过程,让他们知道很多东西都需要我们辛勤的付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为什么要和别人攀比呢?我们没有优越的条件,但我们根据自己的特点,利用自己特长寻找适宜的方法。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要我们不懈的努力,就会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第六只狐狸(投射型) 第六只狐狸仰望着葡萄架,心想,既然我吃不到葡萄,别的狐狸肯定也吃不到,如果这样的话,我也没什么好遗憾了,反正大家都一样。 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中称之为“投射”,即把自己的愿望与动机归于他人,断言他人也有此动机和愿望,以求得内心的平和。这些东西往往都是超越自己能力范围。 这是从众思想,佛系思想,淡然处之,谋求心里的平衡。展望现在的农村教育,正处于这个状态,一个班找不到几个优秀的,更有的甚至戴眼镜都找不到及格的,而老师自认倒霉,学生却沾沾自喜,得过且过,甚至出现挖苦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的学生成为高考机器的冷言冷语。一番的彰显人性、快乐教育抛开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也甩开了学生雄心壮志,浇冷了教师的心……平庸已覆盖了教育的主体。为什么社会产生那么多腐败官员,为什么有人在公共场合不守规则,为什么碰瓷者屡屡得逞?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出现了……甘于平庸、自甘堕落,都是源自于没有斗志,缺少责任。所以,作为家长或老师,我们应该对孩子多进行理想教育,多向他们讲讲励志成材的为人故事,让他们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树立远大理想,帮他们走出平庸的重灾区。
18只狐狸的故事(二)
原文链接:18只狐狸的故事(二),转发请注明来源!
「18只狐狸的故事(二)」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