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像一只神鸟,张开彩色的翅膀,载着孩子们飞向广阔、新鲜而神奇的地方。给孩子讲故事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家长和幼教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技能。那么,怎样才能讲出孩子喜欢听的故事呢? 1.根据认知水平挑故事 在挑选故事时,可以选取那些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故事,还要注意配合政治、时事、纪念日等。此外,要掌握好故事的难易程度,根据幼儿的年龄大小、认知水平、兴趣爱好,选择与之吻合的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的故事。孩子在两三岁时,往往对动物特别感兴趣,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动物童话方面的故事;孩子四五岁时,可以讲一些情节更复杂的故事。男孩和女孩对故事的兴趣也不同,对男孩可多讲些威武雄壮的英雄故事,对女孩可多讲些人情味浓的抒情故事。 2.对故事进行简化加工 有些故事中的人名、地名太多,孩子听起来容易混乱,也记不住。在讲述时,可以把不必要的人名、地名去掉或变换一下,如讲到兄弟三人的时候,就用老大、老二、老三称呼,这样孩子一听就清楚。与此同时,还要注意丰富发展儿童的词汇,可以将口语和书面语两者有机结合。前面出现书面语,后面接着对它解释,将解释贯串在故事讲述中,让孩子体会,从中学习新词汇。例如,讲《三国演义》的时候,特别注意要解释得儿童化,让孩子能理解。 3.用声音塑造形象 根据故事中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个性特征和环境变化,选择恰当的语音、语速、语调、口气等角色语言和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一般说来,刻画人物还要抓住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活动:骄傲的人说话盛气凌人,谦虚的人说话平稳,奉承拍马屁的人说话低三下四,生病的人说话断断续续,强健的人说话铿锵有力,等等。用声音塑造人物形象,要求讲述人能抓住人物的个性心理,尽可能符合生活,活灵活现地把人物形象展现在孩子面前。 4.巧用停顿 讲故事好像交谈一样,是一个互相交流及分享的过程。给幼儿讲故事切忌一气呵成。故事中,短句可以一口气说下去,遇到长句或者几个句子,中间就要适当间歇。故事中的停顿主要是根据故事内容的需要而决定的,为了突出某个词意或某种感情,需要做停顿。有时讲故事讲到关键的地方,也可以停顿下来,提个问题,启发幼儿思考。 5.力求绘声绘色 在讲故事前,先要做些准备,熟悉内容和情节,同时确定表演方式,这样讲起来质量才高,效果才好。给幼儿讲故事,不仅要把人物、情节讲清楚,还要语言生动、表情逼真、声情并茂。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引发孩子的联想,加强孩子的记忆。有时为了更好地讲出故事,需要借助一定的态势语,这种无声语言可以增强故事的感染力。态势语包括面部表情、手势和动作等。只有绘声绘色地讲,孩子才能听得入迷。 6.把握讲故事的时长 给幼儿讲故事,坚持每天一次。孩子两三岁时,每次一般不要超过十分钟;四五岁时,一般不要超过十五分钟。时间太长,孩子容易没兴趣,注意力也不容易集中。故事讲完后,可以让孩子仔细想想,并试着讲讲,当孩子讲不出时,可帮助孩子一起回忆。 7.耐心地启发和诱导 给幼儿讲故事时要有耐心,要不断地向孩子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他猜想故事的情节发展和结局,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在给孩子讲故事时,一般可穿插提问,让其思考、回答,答对了就及时表扬,答错了就耐心解释。故事讲到结局时,可让孩子续编故事,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要想讲好故事,并使之吸引孩子,对其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家长和幼教工作者需要多学多练,研究讲故事的学问。只有这样,才能讲出孩子们喜欢听的故事,带给其艺术的享受。
给孩子讲好故事,掌握这几个小技巧
原文链接:给孩子讲好故事,掌握这几个小技巧,转发请注明来源!
「给孩子讲好故事,掌握这几个小技巧」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