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一个时间串联了三国史,串联了大量三国人物故事

拜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之赐,三国史成为我们最熟悉的一段历史。但《三国演义》毕竟不是正史,有着太多虚构的成分,那怎样讲述真正的三国史,怎样才能把真实的三国历史整理出来告诉给读者们呢?

读过《三国演义》的读者,或者玩过《三国群英传》的朋友对于三国会有一个最基本的印象,那就是三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出名的文臣武将就有几百位,怎样把他们的故事讲清楚、讲明白,就是考验着史学作家的真实能力。

史学家锋云试也出版了一部三国史《建安十三年》。他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一个关键的时间点——建安十三年入手,从十三个地点作为历史叙述的落脚点,把三国中所有重要的事件、人物进行串联,让一部三国史可以立体了起来,可以更有结构,更容易梳理。

锋云的《建安十三年》整体结构就像管理学上常用的树状图,树干就是建安年十三年这个时间点,而树枝就是那些历史的发生地——十三个地点,那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也就组成了这颗枝繁叶茂大树重要树冠部分,欣欣向荣的三国大树也就被作者从无到有的建立了起来。

那为什么作者会选择建安十三年作为大树的主干呢?建安十三年发生最重大的一件事就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以曹操失败,孙刘联盟成功而完结,至此,天下三分局势已成,三国之所以成为三国也与这脱不了关系。

建安十三年的赤壁大战发生在赤壁,曹操80万大军会猎于吴,开始了他统一天下之路,但一把火又把他烧回了北方,从此,他永久的失去了南方,再也没有达到过南方。而赤壁之战失败的真实原因,《三国演义》中用一场“借东风”的闹剧把诸葛亮推上了神坛,也让孙刘联盟凭借天时、地利、环境而火烧曹营的结果深入人心。但真实的历史呢?至少在历史记录中,曹操是不承认的这种结果的。曹操说:“昔赤壁之役,遭离疫气,烧船自还,以避恶地,非周瑜水军所能抑挫也。”不管是孙刘联盟火烧曹营,还是曹操烧船自还,曹军在赤壁遭遇“疫气”、水土不服是一定的,要不曹操也就不会接受连环计了。历史中的必然往往有着极其偶然的因素。

赤壁只是建安十三年,三国故事中的一个转折点,但引起这个转折点的故事都发生在赤壁之外,发生在这个时间点前后其他地区,而关于它们的故事也是《建安十三年》这本书最真正的主角。

这一年,曹操在邺城西面挖了一个叫玄武池的人工湖,在这里操练水军,然后也就有了下半年的赤壁之战。但邺城才是真正见证曹操走上成功之路的地方,也是他和他的那些追随者们逐渐走向历史舞台,走进我们视野的一个地方。

邺城曾经是袁绍的大本营,而大败袁绍,把袁家军清出历史舞台,曹操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个过程中,曹操身边的追随者也越来越多。当正式占领了邺城之后,曹操真正的成为北方最大的胜利者。而之所以能够占领邺城,成为冀州牧,除了袁氏集团自作孽不可活之外,曹操的那些追随者们也功不可没。他们也是历史最重要的一部分,这里有耿纯、李典、臧霸的辅助,也有着一群不断的走到曹操身边的追随者,让曹操集团可以从成功不断走向成功。

在三国史中,曹操的奋斗之路是如此,其他地区其他人的奋斗之路也是一样,江夏、襄阳、许都、关中、长坂、柴桑、赤壁、江陵、合肥、建业、益州另外十二个地区也有着一大群人为了自己的成功而奋斗着。历史还是由人来创造,讲述历史故事,更重要的还是讲的人的故事。《建安十三年》虽然是由时间和地点来组成的框架结构,但其中一个个的人才是最重要,最精彩的部分,才是这本书所叙述的重点。

阅读《建安十三年》,了解真实的三国史,了解着三国的故事,也跟随着作者建立起来的历史框架,走进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之中,了解三国的那些“人物”们。#全民荐书人##三国##三国史#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
「《建安十三年》:一个时间串联了三国史,串联了大量三国人物故事」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