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的武松是有蓝本原型的,在《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中,都有“行者武松”。而且,龚开在《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中还有一首描绘武松的四言诗:汝优婆塞,五戒在身。酒色财气,便要杀人。 仅此而已,其他任何历史资料中都查不到武松其人,武松是一个没有历史的人。所以,历史上究竟有没有武松,恐怕就难以查证了。《水浒传》中的武松主要是依据龚开的四句诗作为人物线索,塑造了英雄武二郎的形象,这个武松就更没有历史了。 书中还为武松塑造了一个哥哥武大郎,这个形象更是虚构的,只能说是小说中的武松有这样一个哥哥,武松无历史,也就是没有历史上的哥哥了。 但是,有些史料却信誓旦旦地说历史上真有武松,而且有“打虎”的事迹。还有的说,武松有原型,施耐庵是“历史上”武松的表哥,那就是武大郎的原型了。 难道说,历史上的武松有个哥哥,他就是施耐庵? 据一些地方志记载,武松是杭州的流浪艺人,其人高大威猛,武功高强,也颇有侠义之气。杭州知府高权十分喜爱这个民间侠士,便把他招进府衙,任用为都头。后来,又提拔武松为提辖……。 写到这里,我便不能容忍了。这段比故事还故事的“记载”,都是抄袭《水浒传》的。北宋时期,州府衙门是没有都头的。据《资治通鉴》等史料说,都头,原本是唐代设立的武职,中唐时期,都头就是军中统帅。 《宋史·兵志》没有记载“都头(军头)”,而《资治通鉴长篇》中却有:“副兵马使、副都头阙,并转员后,取拣诸军军头、十将补填”。也就是说,兵马指挥使之下设有都头、副都头,以下还有十将、将虞候、承局和押官,副都头出现了空缺,就从十将中选拔补任。 “都头”一职很复杂,以上所举的史料只是说明,都头在是军队的武职,官还不小,肯定要比提辖大。高权任武松为都头,显然与史料出入非常大,倒是非常符合《水浒传》的“都头”。 因而,杭州武松的“都头”出自《水浒传》而非史料。 地方志说,因为武松表现很好,高权又提拔他做了提辖。武松的官越做越小,这就更可笑了。 北宋时期是没有提辖这个官职的,《宋史·职官七》中说:崇宁中,复置提举兵马、提辖兵甲,皆守臣兼之。掌按练军旅,督捕盗贼,以清境内。 崇宁是宋徽宗的年号,杭州武松则是活跃于宋徽宗时期的“历史人物”。宋徽宗重新设置“提举兵马、提辖兵甲”,并不是一个官职,而是给镇守地方的大员增加了一项工作职责。“提辖”被设置成一个官职,是在南宋绍兴六年之后。 《文献通考·职官十四》中,详细记载了提辖这个官职的由来:" 绍兴六年诏,杂买务杂卖场置提辖官一员。" 这个历史背景就是南宋与金国媾和,划定疆界,在边界互开榷场,开辟南北贸易,提辖就是管理杂卖场的官员。北宋时期没有提辖这个官职,高权难道穿越到南宋,给武松“借”了一个官位? 《水浒传》中,把提辖写成了一个军职,这是借用了南宋时期的官名。而且,鲁提辖、杨提辖等,其故事中都隐约能够看到真实提辖的影子。 仅从都头、提辖这两个官名来稍加考证,杭州武松不就是《水浒传》中的武松吗?施耐庵笔下的武松不是历史上的人物,杭州武松还有多大的可信度呢? 杭州武松与《水浒传》中的武松是同一个人物,只有蓝本没有历史记载,是一个虚构的文学形象,这个武松排行第二,他有一个哥哥叫做武大郎。 杭州武松得到高权的重用和信任,便知恩图报。高权后来被蔡京的儿子蔡鋆陷害,离开了杭州,“武松”也被赶出州府衙门,再度成了流浪艺人。 蔡鋆做了杭州知府,为非作歹,鱼肉百姓,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被当地百姓称为“蔡虎”。武松行侠仗义,公愤私怨一齐发泄,乘蔡鋆外出,以利刃杀了蔡虎。有人认为,这就是“武松打虎”的故事原型。 杭州武松杀了蔡虎,却没有水浒武松那般幸运,他没有成为家喻户晓的打虎英雄,而是被官府抓获,死在了囚牢之中。 这段故事不是“历史”,同样抄袭于《水浒传》,只不过又演义了一回而已。 杭州知府是否有高权这一任,我做过考证,并没有在北宋徽宗时期查到这样一个知府。而杭州没有“蔡鋆”这个知府,则是肯定的。 《宋史·蔡京传》中说,蔡京“子八人,壝先死,攸、翛伏诛,绦流白州死,鞗以尚帝姬免窜,余子及诸孙皆分徙远恶郡”。这八个儿子中,没有一个叫蔡鋆的,更没有说蔡京有个儿子做过杭州知府。假如蔡京真有一个做杭州知府的儿子,一定是会在蔡京传中记载的。因为,蔡家出了四个大学士都逐一记录在案,其中包括蔡攸的儿子蔡行。 蔡京给儿子们取名,除了老大蔡壝外,其余几个的名字中都有反文边,蔡鋆的“鋆”有反文边吗?因而,蔡京的儿子蔡鋆肯定是一个根据《水浒传》的奸臣蔡京而虚构的人物。 那么,杭州为何就能够虚构出一个武松呢?我想,大致有三个原因。 第一,高儒曾经在《百川书志》中说,施耐庵是杭州人(钱塘),《水浒传》的作者就有“钱塘施耐庵”一说。既然施耐庵是钱塘人,杭州出一个武松,以及武松打虎的故事,岂不是很正常吗?但是,《百川书志》“多讹误”,后世学者没几个人以此为考据典籍。 其二,续书《征四寇》说武松成了残疾,在杭州六和塔出家。但是,古怪的是,这个武松并没有死于囚牢,而是活到了八十岁。这其中的古怪又是怎么回事呢? 自金圣斩掉《征四寇》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水浒传》只有七十回本刊行,这个武松没有出家杭州六和塔。大概,当年的地方志编纂可能是以金圣叹贯华堂本为据,塑造了一个杭州武松。后来,百回本“水浒全传”问世,于是,就多出一个杭州武松了。地方志听之任之,乐得有两个武松落户杭州。 其三,或者杭州曾经有这样一个流浪艺人,其人大概也有侠义之举,传闻久了,便按照《水浒传》的路数把这个义士变成了武松。 无论怎样,杭州武松不是《水浒传》中武松的历史原型,而是来自《水浒传》中的武松。这个武松肯定就有哥哥了,他的哥哥就是武大郎——重要的事再说一遍。 据说,施耐庵曾经加盟过张士诚的义军,充当过幕僚。而举荐施耐庵聚义的人,是一个叫卞元亨的人。卞元亨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张士诚手下的战将。而且,自从此人与“施耐庵”搭上关系后,就成了武松的原型。 最先,卞元亨打虎的故事出笼,说此人曾经踢死过一只老虎。后来,还半遮半掩地说卞元亨杀过嫂。这还有什么说的,卞元亨就是武松的原型了。 卞元亨生于元致和元年(1328年),“施耐庵”则生于元贞二年(1296年),如此,历史上的这个武松就有一个哥哥,那就是施耐庵。只不过,这个哥哥是表哥而不是亲哥。难道,施耐庵就是武大郎? 如此言之凿凿,难道是真的?其实,这个武松比杭州武松还要假,还要荒诞不经。因为,这个“施耐庵”本身就是伪造的。 施耐庵参加张士诚起义,不知是如何考证出来的。但是,这个施耐庵却是出自一个虚构的王道生,以及他所虚构的“施耐庵墓志”。 我认为,历史上并无王道生其人,“他”所撰写的施耐庵墓志铭也是错漏百出,不堪一驳。此处,我只举“施耐庵墓志”中的一处荒谬得不堪入目的错误,来揭穿这个假“施耐庵”。 先生之著作,有《志余》、《三国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江湖豪客传》——即《水浒》。 “——即《水浒》”原碑文是否有,我保留怀疑态度。而墓志中说施耐庵写了《三国演义》,那就是耻辱性的谎言了。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所著,为了霸占版权,王道生撒谎说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其实,罗贯中的原著在嘉靖壬午年刊行时,叫做《三国志通俗演义》。明末清初时,毛纶、毛宗岗父子修订这部小说,重新命名为《三国演义》。 到底是施耐庵穿越了,还是“王道生”是天外来客、世间活神仙呢? 施耐庵绝对不是“王道生”谎言中的施耐庵,他绝不可能死于洪武三年(1370年),张士诚死的时候(1367年),《水浒传》的作者恐怕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 施耐庵不可能因卞元亨而做张士诚的幕僚,因而,他绝不可能是武大郎。 我在前一篇讲“景阳冈的主要内容”的文章中,解读了阳谷县景阳冈,这个地方不是真写山东东平府的一个县,而是实写的南京城。此处,我再简要地讲一遍。 景阳冈打虎以及阳谷县发生的故事,隐藏的是大明王朝“靖难之役”中的一段历史。景阳冈,说的是南京景阳楼,同时,也暗藏了李景隆。阳谷县的紫石街是紫金山、石头城的缩写,狮子桥也是南京的一处风景。施耐庵形容武大郎“三寸丁,谷树皮”,说的是朱棣的兄弟谷王朱橞(木字辈)。 把这几个符码串起来,说的是靖难之役的最后一战,谷王朱橞、曹国公李景隆做内应,打开金川门(西北门)迎接朱棣进城的历史。朱棣一进南京城,中文武百官早就跪在道路两旁,高呼万岁,等于是举行了一场入城庆典仪式,所以是“西门庆”。 王婆曾经说过,潘金莲属虎,生于戊寅年,“新年恰好九十三岁”。戊寅年就是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二十一岁的朱允炆登基。翻过年来,就是建文元年,朱允炆与潘金莲同庚,都是二十二岁。武松杀嫂,隐喻的就是建文帝“削藩”。 建文帝其实早就出现在了龙虎山,就是那条雪花大蛇。朱允炆生于洪武十年(1377年)的大雪节前夕,属蛇。 施耐庵就隐藏在他的《水浒传》中,而不是王道生的谎言里。此人至少活到了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之后,书中的“北京”即指北宋的大名府(大明府),又是货真价实的明朝都城。武大郎居住在紫石街,但是,却是“赁房居住”,这处细节就隐写了朱棣迁都。 施耐庵笔下的武松,出自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画赞》,“酒色财气,便要杀人”才是真正的武二郎。这个武松肯定有一个哥哥,他就是武大郎。 《水浒传》中的武松没有历史,却真有一个哥哥。 至于后来把武大郎改名为武植,武植的后人状告施耐庵的后人,要求为祖先恢复名誉,则更是荒唐的故事。因为,在这个荒唐的故事中,污蔑武植的人,名字就叫黄堂。杭州武松是根据水浒传虚构的
武松打虎难道是武松杀蔡虎吗
施耐庵就是历史上的武大郎?
施耐庵至少活到了明朝迁都之后
历史上武松有哥哥吗:武松无历史 武二有长兄 施耐庵不是武大郎
原文链接:历史上武松有哥哥吗:武松无历史 武二有长兄 施耐庵不是武大郎,转发请注明来源!
「历史上武松有哥哥吗:武松无历史 武二有长兄 施耐庵不是武大郎」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