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解读之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1 .黄盖射文聘一箭,却也被张辽一箭差点丧命。在那么寒冷的天气,负伤之余,且身披甲胄,黄盖落水之后居然能够成功脱险,坚持到增援,着实不易。黄盖不只是忠,且勇且有谋,可惜演义之中,罗贯中给他的笔墨太少。从历史上来说,建议火烧赤壁的不是诸葛亮,而是黄盖。《三国志·周瑜传》:“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黄盖有李广之风,作战身先士卒,平时能够善待将士,故都乐于为他效命,《三国志·黄盖传》:“盖姿貌严毅,善於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而且非常果断勇猛,“盖当官决断,事无留滞,国人思之。” 2 .罗贯中引用的两首诗之第一首:“魏吴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一扫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郎曾此破曹公。”是改编的李白的诗《赤壁歌送别》: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3 .曹操兵败之时,已经陷入诸葛亮和周瑜的天罗地网之中,然而曹操到底还是曹操,大军虽败,大将犹存,在失败之余,赖张辽、徐晃、张郃等人的舍郃保护,脱得东吴军队的追击。但也说明东吴的军力到底不足,主力部队都在赤壁,穷追猛打的不多,否则以曹操败军之余,很难有逃脱幸存的可能。 4 .曹操脱险,看得惊心动魄,每现一段,心下便想这次曹操绝无生还之理,然而曹操却每每夺路而走。喜欢曹操的人暗自庆幸,不喜欢曹操的人一声叹息。 5 .赵云以逸待劳,非常奇怪的是赵云并没有全力追杀,“子龙不来追赶,只顾抢夺旗帜。”抢夺旗帜有什么用?须知赵云是云截杀曹操,最首要的目标当然是活捉或者杀死曹操,其次是形成有效杀伤,最没有用的是抢夺旗帜,不能吃不能喝,有什么用?显然,这是赵云在故意放曹操一马。我们再回头看看诸葛亮的安排:“等他军马过,就半中间放起火来,虽然不杀他尽绝,也杀一半。”说明诸葛亮给赵云的安排就是要等他军马过之后再放火,谁都知道曹操是骑马逃命,放过军马,实际上就是放过曹操。而且只杀一半,不能赶尽杀绝,所以赵云才有那么奇怪的举止。 6 .赵云非常奇怪,张飞也是非常奇怪。曹操那么狼狈而来,全军上下皆有饥色,而且张飞是突然出现,甚至许褚骑的是无鞍马来战,本以为是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罗贯中却只用寥寥几笔就带过,“操先拨马走脱,诸将各自脱身,张飞从后赶来,操迤逦奔逃,追兵渐远。”以张飞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级如探囊取物的勇猛,怎么可能一无所获?张飞是兵强马壮,曹操却是人困马乏,怎么可能追赶不上,越来越远? 7 .曹操决定走华容道,并说出其中的理由,诸将皆曰:“丞相妙算,人不可及。”这马屁拍得有些勉强。因为曹操的心思早已经被诸葛亮料定,当时全军上下已经狼狈不堪,大家却还有拍马屁的心情,间接说明曹操喜欢这样,之前从谏如流闻过辄喜的曹操,已经蜕化。而后续发生的事情,马上就打脸掌嘴。 8 .曹操号称百万大军下江南,及至到华容道时,却只剩下300 余骑,怎一个惨字了得。有意思的是,关羽也只带了五百人。如果在平时,关羽的五百人肯定不是曹操三百骑的对手,最后跟着曹操的人,都是武功高强之辈,如张辽、徐晃、张郃、许褚等精锐。即使是强弩之末,如果真要舍死一搏的话,关羽的五百人也未必能够讨得多少便宜。 9 .程昱每每在关键时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可惜之前曹操在得意之时不听,现在穷途末路之时,好歹听了一回程昱的建议,方才得以脱险。 10 .程昱说关羽“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故曹操在关羽面前,尽装可怜,以义动之。关羽第一句话“等候丞相多时”,就已经说明他心存旧恩,否则必定称之以操贼。关羽喜欢读《春秋》,曹操便以春秋的子濯孺子的故事打动他。庾公之斯是郑国著名的神箭手,奉命攻打卫国,不幸生病不能举弓,被人追击,叹息说我今天怕是不能活命了。问驾车人来追赶的是谁,回答说是庾公之斯,子濯孺子说我可以活命了。驾车人非常不理解,说人家也是神射手,怎么可能许过我们呢?子濯孺子说,庾公之斯的射术是尹公之他教的,而尹公之他的射术是我教他的,尹公之他是正派人,他教的徒弟肯定也没有问题。果然,当庾公之斯听说子濯孺子生病不能举弓时,说我的本领是尹公之他教的,来自于您,我不忍用您的射术来伤害您,但今天是国家之事,我也不能不办。于是抽出箭来,在车轮上敲掉箭头后,虚射四箭就回去复命了。 11 .曹操说庾公之斯的故事,是告诉关羽,第一、你的富贵我也有功劳,如果当初杀了你,你就没有今天,第二、你之前曾经受过我的厚恩,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你要什么我给什么。你今天杀了我,是忘恩负义。第三、你走背运的时候,我收留了你,答应你所有的要求,我今天走背运,难道你就要赶尽杀绝? 12 .论武功,曹操不是关羽的对手,论读书,关羽却只能甘拜下风。关羽的读书,更像是江湖英雄之读书,是完全的照搬书上的故事而不知灵活运用。曹操恰恰就是利用了这点,让关羽无话可说。关羽只需引用孟子的话,“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从前受恩之时,你是汉相,如今之时,你已是汉贼,人人可得而诛之。此之谓此一时彼一时也。读书好,好就好在灵活运用,若不能灵活运用,书读越多越愚昧。 13 .曹操在大败之余,还能够笑得出,既是其胜败乃兵家常事的军事家胸怀,也有安稳军心的作用。虽然三笑,笑出三次变故事,但其气度仍然值得激赏。只是一哭,却失水准,不明于前,推责于后,吾所不取也。 14 .曹操在败军之时,仍然有败中求稳求胜之计,实是高明。凡兵败,最怕的不是一场战役的失败,而是怕失败之后引发连锁反应,所谓兵败如山倒也。曹操能够及时稳定局势,变守为攻,化险为夷,非高手不能用,非平时训练有素不能用,非可靠之人不能用。后来的事实证明,无论是给曹仁的密计,还是令张辽守合肥,皆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5 .曹操在百忙之中,仍然记得将荆州投降的文武官员调因许昌,说明他心思极为缜密。当时前线未安,特别是在兵败之时,荆州上下人心浮云,倘若原有的官员再兴风作浪,则很容易被人浑水摸鱼。 16 .赤壁之战是罗贯中最为浓墨重彩的部份,从四十回开始,一直到五十回才结束,一共花费了十一回的篇幅,几乎占到了全书内容的十分之一,这也是书中最为精彩的部份。有英雄人物曹孙刘的谋篇布局,有一线将领的智勇兼备,有众多谋士的纵横捭阖,各路人马纷纷登场。除了郭嘉,三国最优秀的人物几乎都集中于此,彼此之间你来我往,见招拆招,或皮里阳秋,或口蜜腹剑,或正话反说,或长线巨饵,共同为我们奉献了一出极为精彩的历史大剧,波澜壮阔,令人回肠荡气。 17 .赤壁之战的精彩,不仅仅是孙刘联盟抗曹,不只是敌我矛盾,内部也有矛盾。曹操南征,之前就曾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过程中程昱屡屡质疑曹操的做法。更为奇怪的是,在如此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身为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竟然失声,这非常不应该。极为反常。查荀彧的事迹年表,自207 年之后,再无记载。说明曹操南征,很可能荀彧是反对的,并因此失宠而被弃用。 18 .曹操内部的矛盾是隐形的,而东吴的矛盾则是显形的,最主要的矛盾是战或降。以周瑜为首的主战派战胜了以张昭为首的主降派,使张昭在孙权心中的疙瘩始终解开。即使是在主战派之间,周瑜和程普的矛盾,也是一直存在,即使程普心悦诚服之后,也没有完全消化。至于刘备内部的矛盾,虽然罗贯中进行了美化,但观诸葛亮之用关羽,便可见一斑。 19 .曹孙之间的矛盾是你死我活的矛盾,但也存在彼此利用的关系,后期仍将会看到。曹刘之间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矛盾,当曹兵大军压境的时候,刘备倒向孙权,否则将自身难保。当曹操失败的时候,刘备会网开一面,否则也将自身难保,被兔死狗烹。孙刘之间的矛盾,取决于外部势力即曹操的强弱,当曹操强大时,孙刘联盟则紧密,当曹操衰弱时,孙刘之间的矛盾立马白热化,彼此兵戈相向。种种矛盾的交织,错综复杂,当事人殚精竭虑,看的人却大呼过瘾。 20 .赤壁之战在演义中被大书特书,在《三国志》中却并非重点。《武帝本纪》就十几个字:“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先主传》:“先主遣诸葛亮自结於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吴主传》:“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均未详尽描述。只有《周瑜传》中记录较为详细,《资治通鉴》基本全部进行引用。小说中的种种精彩,如草船借箭,连环计,反间计,多是虚构。 17 .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基础。自此之后,曹操无力南下,孙权固守江东,刘备趁机入川。三国的大幕正式开启。
《三国演义》解读之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原文链接:《三国演义》解读之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转发请注明来源!
「《三国演义》解读之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