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意失荆州”是人们常用的的一句俗语,意为不小心犯错,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实际上,三国演义中,关羽失去荆州,主要在于他的傲气。 关羽在三国中是以一个忠勇刚毅、义气深重而著称的英雄人物,而且还是武功无敌,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据说还读书,特别是读春秋,手不释卷,夜读春秋,秉烛达旦。但其最大的缺点就是傲,心高气傲。正是因为其自恃清高,恃才自傲,没把北方雄踞的曹操和东方虎视眈眈的孙权两支劲敌放在眼里,为他失去荆州埋下了伏笔。 关羽的傲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是解白马之围,袁绍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操手下战将均不能与之匹敌,曹操遂派关羽迎战,两人在土山上有一段对话,曹操指着山下旌旗蔽日、刀枪耀眼、严装整肃的人马说:河北人马,如此雄壮!关羽:以吾观之,如土鸡瓦犬耳!曹操又说:那红罗伞下,金盔金甲者,乃是大将颜良。关羽: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傲慢之色溢于言表。不过,其确实真有本事,飞马下山,不到片刻之功,将颜良的首级斩获献于曹操。 二是驻守荆州,刘备进取西川,留下诸葛亮带领文武百官守住荆州,谁知军师庞统庞士元途中遇难,刘备急调诸葛亮入川,但并没有明确诸葛亮走后由谁把守荆州,诸葛亮思虑再三,还是认为交给关羽较为合适,一来觉得关羽作为刘备的兄弟,不会背叛刘备;二来关羽武艺超群,有能力守住荆州,三来遍观荆州诸将,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了。而关羽也自负的认为:防守荆州,舍吾其谁也!诸葛亮临走时给他留下八个字: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然而,关羽最终没能遵照执行诸葛亮的命令,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最终还是丢了荆州。 三是单刀赴会,关羽防守荆州期间,东吴大都督鲁肃,为了索要荆州,在陆口设下“鸿门宴”宴请关羽,关羽仅带周仓和十几名关西大汉赴宴,根本没有把东吴的大都督放在眼里,果然在其强大的气场支撑下,全身而退,东吴不曾伤他一根毫毛。 四是拒绝和亲,关羽育有一女,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东吴主孙权为和好关羽,巩固联盟,派便诸葛瑾到荆州提亲,欲将关羽的女儿聘为自己的儿媳,关羽听后大怒:虎女岂能配犬子,将一方诸侯孙权大骂一顿,从此,孙权便怀恨在心,发誓要夺取荆州。 五是约战马超,马超到西川投刘备,传闻马超世代簪缨,且英雄无敌,关羽听说了,十分不服,便写信给诸葛亮,说要进川与马超一决高下。诸葛亮回信说:马孟起文武兼备,气概雄武壮烈,是一代豪杰,非常人能比,可以与张飞并驾齐驱,但是怎么也赶不上您美髯公关羽啊!关羽看了来信后非常高兴,把信展示给众将看。 以上可以看出关羽确实本领高强,文韬武略过人,但其恃才自傲的性格也显现明显,以至于后来打了个大胜仗,水淹了七军,刀斩了庞德,活捉了于禁,更是名震华夏,一时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进攻曹操的时机已经成熟,并且觉得自己威名远扬,孙权绝不敢正视荆州,便放松了对东吴的顾虑,率领大军远征曹魏,这时东吴大都督吕蒙乘机巧取了荆州,在曹魏和东吴的双重打击下,关羽被迫败走麦城,后被东吴伏兵擒获,关羽及关平被孙权所杀。
三国故事:荆州之失源于关羽的傲
原文链接:三国故事:荆州之失源于关羽的傲,转发请注明来源!
「三国故事:荆州之失源于关羽的傲」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