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成书之前一千多年的文化积淀和民间传说戏曲等素材准备在其经典化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孟子说“知人论世”,尤其是历史小说的写作方面,作者在试图还原历史的过程中,无可避免会将内心的自我理想和情感好恶等投射在作品上,因此对于《三国演义》,了解其作者与写作背景对理解其忠义观念是至关重要的。 在《三国演义》中“忠义”一词出现了49次,“大义”一词出现了20次。忠义在先秦时期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忠是指尽心尽力为人办事,没有职位阶级之分,如《论语·学而》:“为人谋而不忠乎”。义是一种很宽泛的道德范畴,有对君主之义,有对朋友之义,大致指的是恰当合适地办事。可见忠义二字原本主要是讲对人对事对天下的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 两宋以后,为了维护统治者的统治,忠义成为宋儒推崇的重要的伦理准则之一。此时忠义侧重于忠君爱国,特别强调的是忠于君。而在民间,“义”还有知恩图报的意思。受到中华文氛围影响的作者在《三国演义》中塑造出一个个正面反面人物生动地呈现出了这三者结合的忠义观念。 《三国演义》成书之前,关羽在民间已经受到了相当的崇拜,各朝统治者也一再对其加封,其形象地位可见一斑。陈寿的《关羽传》十分简略,到刘宋时期裴松之做注时,吸收了大量的野史传说,此时距关羽生活的年代不过两百年,此间已有许多传闻,足以说明关二爷深入人心,而《三国演义》更增添了他的传奇色彩。是《三国演义》中出场最多故事最多的人物之一,仅次于诸葛亮、曹操和刘备。 (一)桃园三结义 义薄云天作为与关羽最紧密相随的词当之无愧。关羽的义从他一出场时就能显示出来。关羽与刘备初遇时,自言因为当地豪霸仗势欺人,将其杀之而流亡在外。这一故事展现了他侠义之气概,无畏之胆量,同时面对刚结交的刘备就能说出自己如此的窘境,不得不说这样的关羽是十分忠厚或是十分傲慢的。 同时关羽正是因为有加入义军平定黄巾之乱之心,方与刘备在榜下相遇,方一出场,一个忠义形象即呼之欲出。桃园三结义是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展开故事的开端,正是由于共结义,关羽终其一生都以忠义之心侍奉兄长兼主公的刘备 (二)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这是表现关羽忠义的典型事件,作为一个心高气傲的武人,关羽在被围困之后早已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即便张辽前来劝降,初见时他也只是一句“吾仗忠义而死”,毫不畏死。然而。当张辽为其分析形势,使他意识到自己不顾使他意识到自己不顾死生倒也罢了,还有结义兄弟的家眷需要保护,忠义两难之下,关羽选择顾全哥哥的夫人,成全兄弟之义。 同时约法三章:降汉不降曹;保全二位夫人;一旦得知兄长下落即刻归去。此三事不仅非常明确地表露出他的政治立场,即拥汉而不拥曹,匡扶天下的决心,关羽的政治立场和匡扶国家的决心,也展现出关羽在不知道刘备下落的情况下,仍细致地照顾刘备家人的忠心。 关羽投降曹之后,曹操对他赏赐不断,他不为所动,曹操送他赤兔马,他开心极了,说的却是“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矣”。曹操送他华丽的新袍,他只将新袍穿在内,仍将刘备相赠的旧袍穿在外,为宽慰兄长之心。身在曹营心在汉,关羽虽受曹操恩典,从未忘记桃园结义的承诺,密切关注兄长的消息,寻求立功的机会,以期报答曹操的恩遇。其后他为曹操斩颜良诛文丑,立下大功,得知刘备在袁绍处后便下定决心,几番请辞,曹操虽推脱不见,他便挂印告辞。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过五关斩六将,关口的坚壁挡不住向兄长奔走的马蹄,守将的阻拦不能减损与主公相见的急切心情。投降不能不说是一个污点,然而关羽的投降曹操却丝毫不损他的忠义之名,甚至由于他的非凡的投降经历,人们对他反而更加仰慕,特别彰显了他坚贞忠义的品格。 (三)华容道义释曹操 关羽不仅是对自己人讲义气,对敌对方也有情有义。关羽离开曹操之前曾经表示曹操对他的恩遇尚未报答完,若有机会当再行报答。赤壁之战中,诸葛亮运筹帷幄,料定曹操必败走华容道,同时表示曹操对关羽有收留并厚待之恩,担心关羽顾念旧情,放过曹操,而不愿派遣关羽去把守华容道。关羽对此发表不同意见,认为自己与曹操的恩怨已经结清,两不相欠,并立下军令状,才得到把守华容道的任务。 然而正如罗贯中所说“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当曹操节节败退,逃到华容道,他得知守将为关羽时,其手下谋士程昱出谋划策,利用的正是关羽的信义,认定有旧恩情在,关羽定会不忍杀害曹操。程昱说:“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丞相旧日有恩于彼,今只亲自告之,可脱此难。” 果不其然,曹操向关羽提起旧事,纵然立下过军令状,冒着被惩罚的风险,他也要将曹操放行,可见关羽知恩图报,有恩必报的品性。有人评价说关羽为个人所谓的义气而放虎归山,此种做法不可取。但是若设想华容道上关羽杀了曹操,关羽的“义绝”定会失色不少。 此外在细节处也能看出关羽的义,如为张辽求情,与其惺惺相惜。张辽本是吕布手下的一员猛将,吕布与刘备共守徐州之时,两人相识相交。吕布战败,张辽被俘,曹操假意要杀张辽时,关羽下跪为张辽求情。结合关羽睥睨万物的傲气,其对张辽张文远可谓是十分讲义气了。 再看“关云长义释黄汉升”,“云长方欲用刀砍去,忽听得脑后一声响;急回头看时,见黄忠被战马前失,掀在地下。云长急回马,双手举刀猛喝曰:‘我且饶你性命!快换马来厮杀!’黄忠急提起马蹄,飞身上马,奔入城中。”黄忠本是敌方人物,关羽敬重这位老将,并不趁人之危,给彼此一个公平较量的机会。第二日,黄忠也还了人情,虽是百发百中百步穿杨的神射手,却故意没有伤到关羽性命。此中不仅体现了关羽之义,也表达了以义报义的称颂。
浅读《三国演义》,谈关羽的忠与义
原文链接:浅读《三国演义》,谈关羽的忠与义,转发请注明来源!
「浅读《三国演义》,谈关羽的忠与义」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