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三国演义》给后人的最大误导

三国阵营图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大部分人都对三国的历史(公元220年~280年)了如指掌。

据统计,书中出现姓名的共有708人,其中出名的有两百人左右,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这些英雄豪杰、名人志士的大名也是如雷贯耳,些大神级别的武将更是冠绝历史;三英战吕布、千里走单骑、草船借箭、三气周郎、单刀赴会、舌战群儒...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些精彩事迹也是如数家珍。

可是你有没有发现,前面提到的这些名家事迹,似乎都聚集在三国前期,以诸葛丞相去世的234年为分界点,那时关羽、张飞、张辽、马超等名将或战死沙场、或年事已高,除了姜维,似乎多是些无名之辈,因此大多数人一个常见的误解就是:三国后期无英雄


事实当然并非如此,而有这样的误解有两个原因,

一是由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花了太多笔墨去撰写孙、曹、刘及三国前乱世的故事,后三国部分描述缩减,时间的跳跃度增大,也没有了对文成武将的大篇幅描述,仅仅在姜维身上费了些笔墨,而演义又流传甚广,才导致大多数人仅仅熟悉演义中的内容,简单粗暴地得出“三国后期无人才”,的定论;

二是由于人才斗争地的转移

三国前期当属乱世,都言“乱世出英雄”,天下未稳,不少良将贤臣都是靠着战役一场成名,而到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天下大势已定,乱世局面暂缓,非位面之子无回天之力,不少人才的故事比起三国前期的战事英雄,更多的是庙堂之上勾心斗角的政客你来我往,多了份勾心斗角的沉重;在小说家眼中,政治家的故事自然是不如英雄的战争故事荡气回肠,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不少看客。

然而,历史的进程无法掩盖真正名家的光辉

公元234年到公元280年之间这46年,依然是一个人才辈出、豪杰涌现的时代,这些后三国时代的人物,有勇猛过人的名将,有足智多谋的名家,有舍身取义的刺客,相比前三国时代的各位名人也毫不逊色,今天,就来给大家唠一唠这些后起之秀中最著名的三位吧。


天纵奇才——姜维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三国后期蜀国最知名的将领。年少时父亲战死沙场,26岁降汉,受诸葛亮赏识,次年升为征西将军。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蒋琬掌权,姜维继承其遗志,九伐中原,却功亏一篑;后于公元263年诈降魏国,策反钟会,结果消息泄露、反叛失败,见复国无望挥剑自刎,时年63岁。

纵观姜维一生:投靠蜀汉,被诸葛亮赏识,被同僚排挤,九度北伐,国家灭亡却执着忍耐,机智诈降,策反敌军,无一不充满着悲剧色彩。

从个人水平来看,论武力,他一生单挑未曾败北,对阵前辈赵云、平辈邓艾都未曾吃亏;论品行,他不爱高官厚禄、亦不好女色,清廉一生;论忠诚,他直面大厦将倾,在君主献降、蜀国灭亡之际也从未放弃光复汉家。

他是大汉帝国最后的殉道者,他的意志、他的传奇,历经千载依旧熠熠生辉。

纵使是不愿在后三国阶段浪费笔墨的罗贯中,在书中也借安南人之口说出了自己对姜维的评价:“事母至孝,文武双全,智勇足备,真当世英杰也”


三国终结者——羊祜

羊祜,是一个很传奇的人,他列于武庙六十四将和七十二将的名单之内,却连一场像样的战役都没有打赢过。

出生名门望族“泰山羊氏”,是蔡文姬的外甥,从他往上数十代,都是官宦子弟,其中比较有名的是他的祖父羊续,羊续悬鱼的典故正是来自于他。

关键除了出身好,羊祜还长得帅、有才华,据史书记载,他身高七尺三寸,姿容甚美,且文思敏捷,博学多才,所以羊祜也是早早就出了名。

按理说以这样的名声,在三国末年,他无论是选择魏还是晋,都能混到一个很高的官职,然而他却一反常态,不肯加入任何一方,哪怕曹爽几次来请,也不肯松口。

直到35岁,司马昭上台,他才终于出山,但并未加入魏国,而是当了曹髦的手下。姐姐是司马师的续弦景献皇后羊徽瑜,所以他很快就混入了司马家的核心圈子,迅速得到了司马昭的信任,短短四年之内连连升职,坐到了宰相的位置。

269年,羊祜受命镇守荆州,他到任后便大力发展荆州经济,与民生息,兴学重教,动员军队大力屯田,一举解决了军粮问题,积累足够十年之用;还顺便跟吴国名将整了一出“陆羊之交”;在吴国,羊祜的口碑也很好:对吴国人民,羊祜有如自己的子民,在那个动荡时代凭一己之力保得一方百姓几十年安居乐业,吴国人亲切称他为羊公。

陆抗死后,羊祜快速洞察局势,觉出东吴势微,提议伐吴,可以说他虽未打过胜仗,却是晋国的灭吴重要推手。


东吴最后的名将——陆抗

讲完了羊祜,就聊聊他的好基友陆抗。陆抗,生于吴县陆家,陆逊之子,是个不折不扣的官二代,陆抗也因此一路顺风顺水的为人臣子,效力于东吴。

但可惜此时为东吴卖命并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因为这时的皇帝已经换成了孙皓。

如果说孙权还有点褒贬不一可言,那孙皓可是真的,毫无优点,一个彻头彻脑的昏君:贪恋美色、暴虐无道、滥杀无辜、重用小人、听信谗言.....明君能做的事情反正是一个不沾,陆抗多次上书劝谏,却毫无成效。

公元272年,晋朝挥军南下,直击吴国西陵,陆抗在这里遇到了自己的好朋友羊祜,也完成了自己的成名之战:就像40年前他父亲火烧连营那样,他带着三万兵马,水淹江陵,击退羊祜的十几万大军,写下了战争史上又一段以少胜多的佳话。

西陵之战结束的两年后,病入膏肓的陆抗与孙皓谈起天下局势,对吴国的未来充满忧虑,但只字不提自己的接任人选,也许是他心知,偌大的东吴,在没有能够担起自己位置的人选。

公元274年,陆抗病逝,6年之后,吴国灭亡。


综上所述,前三国时代尚处于混乱之中,戏剧价值更高,加上《三国演义》浓墨重彩地推波助澜,所以人们常认为这个阶段人才济济、群雄闪耀;

而后三国时代,天下渐稳,政治博弈、朝堂勾心斗角开始涌现,少了些战场厮杀的快意恩仇,所以人们常得出后三国无人才的定论,但实际上人才比起前三国只多不少。

难道后三国时代真的没有人才,没有故事吗?当然不是,唯一缺少的,只是吃瓜群众而已。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
「这可能是《三国演义》给后人的最大误导」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