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必须细读,《三国演义》也是如此。 看似一副君明臣良、患难同心的上下和谐,其实在刘备集团内部,人与人的关系暗藏玄机。 比如说赵云的地位,就是一个谜。 明面上看,刘备对赵云信任有加,每每赴难,身边总有子龙相伴,可是论功行赏,又没有赵云的份。在民间戏曲故事中刘备称赵云为“四弟”,可是翻遍整部《三国演义》,却未见此说,赵云只称刘备为主公,刘备称帝后便改为了陛下。 两人之间,总有一道看不见的屏障。 关羽认为“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但同为刘备誓同生死的结义兄弟,张飞却想把赵云“一枪刺死”。 仅仅是一时冲动吗? 刘锡永《长坂坡》 当阳逃难,张飞“亲自横矛立马于桥上,向西而望”。 他在望什么? 时间点往回拉。 正凄惶时,忽见糜芳面带数箭,踉跄而来,口言:“赵子龙反投曹操去了也!” 刘锡永《长坂坡》 生死存亡之刻,糜芳这样想似乎无可厚非。但是联想到后来糜芳同志投降了孙权,刘备征吴他又吃回头草,就很值得琢磨了。 就是这样一个后来被证明是反反复复、首鼠两端的小人,却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状告一名耿耿忠臣“投降”,不是很可笑吗? 或许当时真正想“投降”的,正是糜芳,哪怕只是一闪念。 不仅仅是典型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糜芳此语更是想告诉刘备:赵云不是咱的人,不可靠。 刘锡永《长坂坡》 刘备当然不信,至少嘴上很硬。 玄德曰:“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 张飞的反应,则很激烈,像团炸药一点就爆。 张飞曰:“待我亲自寻他去。若撞见时,一枪刺死!” 当然张飞并没有刺死赵云,不过戏没有结束。 赵云先后救了简雍、糜竺和甘夫人,误会消除了。按常理讲,张飞应该心内有愧,可面对赵云,三爷没有半点对不起的意思。 只见张飞横矛立马于桥上,大叫:“子龙!你如何反我哥哥?”云曰:“我寻不见主母与小主人,因此落后,何言反耶?”飞曰:“若非简雍先来报信,我今见你,怎肯干休也!” 不仅不说对不起,还理直气壮地指责并威胁人家。 如果我是赵云,可能会忍不住喷出一句国骂来。 刘锡永《长坂坡》 赵云没有计较张飞的态度,转身又去寻找营救糜夫人和阿斗了。 张飞为什么没有和赵云一起去?他不怕赵云身赴险境单人独马孤木难支吗? 费思量! 注意糜夫人、糜竺、糜芳三人的关系,人家是亲兄妹。糜氏兄弟不仅是刘备的大舅哥,作为堪称徐州首富的当地大户,他们还是刘备集团发展关键时期最重要的投资人。 张飞也很特殊,作为结义兄弟,是刘备集团初创时的合伙人,而且“颇有资财”的他,还是当时那个草台班子的第一投资人。 赵云算什么? 《截江夺阿斗》封面 后来赵云和张飞还有过一次精诚合作,那就是再救幼主截江夺阿斗。 这一功劳,被罗贯中先生记在了赵云名下,可是以当时的情势而言,行百里者半九十,最终截江成功的决定性人物却是张飞。 赵云虽然抢过了阿斗,但是船在江心,赵云不敢行凶,根本无法移舟榜岸,进退不得。 危急时刻,张飞乘船赶到,手执长矛,高声大叫:“嫂嫂留下侄儿去!”当下张飞提剑跳上吴船。周善见张飞上船,提刀来迎,被张飞手起一剑砍倒,提头掷于孙夫人前。夫人大惊曰:“叔叔何故无礼?”张飞曰:“嫂嫂不以俺哥哥为重,私自归家,这便无礼!” 卢汶《截江夺阿斗》 张飞敢杀周善,赵云不敢。 张飞敢指责孙夫人“无礼”,赵云不敢。 更重要的是,张飞称孙夫人为“嫂嫂”,赵云根本没有这样的资格。 卢汶《截江夺阿斗》 云曰:“主母差矣。主人一生,只有这点骨血,小将在当阳长坂坡百万军中救出,今日夫人却欲抱将去,是何道理?”夫人怒曰:“量汝只是帐下一武夫,安敢管我家事!” 赵云算什么? 只是帐下一武夫! 表面上看,这是孙夫人说的话,往深里想,或许这才是刘备对赵云最真实的定位。 一语诛心! 刘锡永《长坂坡》 两次救主,功莫大焉! 但是功劳再大,于刘备而言,赵云也只是外人。 玄德接过,掷之于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 还好,刘备说赵云是他的“一员大将”,没有像孙夫人那样充满轻蔑地说是“帐下一武夫”。 所以说,民间认为赵云是刘备的四弟,而在罗贯中的笔下,刘备只会称赵云为“子龙”,当了皇帝之后便称为“卿”。 蒋萍《刘备征吴》 有胆有识,善作善为,大德大才,无私无畏,任劳任怨,不争不抢…… 这样的员工,老板会不会使用?当然会使用。 这样的员工,老板会不会重用?必须打问号! 使用和重用,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对赵云这样“非富贵所能动摇”的赤胆忠心之人,没必要用高官厚禄重位实权进行收买,不用下本。 刘备果然是厚黑有方,驭人有术。 大家为赵云叫屈,赵云自己却似乎很坦然。 对自己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他应该想得很明白看得很清楚。
【细读三国】张飞想一枪刺死赵云,到底发生了什么?
原文链接:【细读三国】张飞想一枪刺死赵云,到底发生了什么?,转发请注明来源!
「【细读三国】张飞想一枪刺死赵云,到底发生了什么?」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