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初出茅庐火烧博望的历史真相

作者:赵绍军

南阳市方城县博望镇,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镇,其位置处于南阳市城区的东北部和方城城关的新南部,距离两地均为30公里,三国时期,刘备与曹军之间有一场特殊的战事就发生在这里。

在《三国演义》这部长篇历史小说中,描写了诸葛亮初出茅庐之后,一连用了三把火,让刘备集团由被动变主动、由弱到强,从此摆脱了曹操的追杀,占荆州、据益州,得以同魏吴三分天下。同时,“三把火”也把诸葛亮“烧”成了不同凡俗的神人,特别是”三把火“中的第一把火——火烧博望一役,不但把魏军烧得焦头烂额,大败而归,还把关羽、张飞两个猛将”烧“得服服帖帖,从此对诸葛亮心悦诚服。在《三国演义》中,”火烧博望“是诸葛亮初出茅庐的第一功。然而,历史的真相是怎样的呢?

一、”火烧博望“这一把火是刘备烧的,与诸葛亮无关

按照《三国演义》叙述,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这时,恰逢夏侯敦引十万曹兵气势汹汹朝新野杀奔而来,声称要擒刘备、捉诸葛。刘备闻报,将指挥大权交与诸葛亮,命众将皆听其号令。于是,诸葛亮将关羽、张飞、赵云、刘备诸人统统派出城外,授以锦囊妙计,吩咐各自如此如此。

结果,诸葛亮施展计谋,在博望坡用火攻大破曹军,又在博望以南设伏兵击败了夏侯惇,使曹兵败回许昌。因此,书中作诗赞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自此,诸葛亮”初出茅庐,火烧博望“的故事,便开始天下传扬。

事情真的是这样的吗?不是!原来,火烧博望,设伏兵击败曹兵这件事是刘备干的,与诸葛亮没有毛线关系。

《三国志?蜀书》载:“曹公既破绍,自南击先生,先主遣糜竺、孙乾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拒夏侯、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三国志·李典传》也记载了博望坡之战的概况:”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博望)去,惇率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

从上面两段正史记载的内容可以知道,火烧博望并设伏兵击败夏侯惇的人是刘备,而不是诸葛亮。这件事发生在建安八年,也就是公元203年,这一年刘备43岁。建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207年,47岁的刘备才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也就是说,火烧博望这次战事是刘备所为,与诸葛亮没有毛线关系。《三国演义》为了塑造诸葛亮指挥若定、智谋超群的人物形象,把刘备的功劳全部记在了诸葛亮的身上。

二、著名的火烧博望这场战事,到底是怎么烧的,烧了什么?

著名的火烧博望这场战事,到底是怎么烧的,烧了什么呢?

《三国志·蜀书》的记载是:“……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三国志·李典传》的记载是:”备一旦烧屯(博望)去“,两处记载基本一样,明确记述烧了博望屯。《三国演义》中的描述是:“望见一派火光烧着,随后两边芦苇亦着。一霎时,四面八方,尽皆是火;又值风大,火势愈猛。曹家人马,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

那么,火烧博望这把火到底是怎么烧的呢?《三国志》记载是刘备等人“自烧屯”,《三国演义》的描述是诸葛亮指派关羽、张飞、关平、刘封等人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先后放火。

最为关键的是,火烧博望这把火到底少了什么。《三国志》明确记载刘备烧的是博望屯,《三国演义》描述的是烧了山林荒草、博望屯粮处和曹军粮草辎重。演义的描述和正史的记载虽有不同,但总得来说是一致的,那就是为了阻止魏军向南,用大火烧了博望这个地方。

博望是个怎样的地方呢?博望虽然在《三国志》中被称作“屯”,但却不是一个普通的屯,不是一个一般的村庄,而是一座县城。古之所谓“屯”者,乃屯兵屯粮之地也。古代的博望从东北方向的灵归浦到西南方向的夏饷铺绵延数十里,号称“四十五里博望屯”。博望自古为中原名镇,地当夏路之要冲,是荆襄大地通往中原地区的必经之地,同时又是一处最大的驿站。早在战国时代,楚国、齐和赵、魏、韩等国就曾经在这里盟会。

汉武帝时期,伟大的外交家张骞因出使西域、凿通丝绸之路有功而被封为博望侯,博望自此成为侯国,属于县级建制。西汉中后期,外戚许舜、许敞、许党等祖孙五代连续封为博望侯,一直到王莽时期为止。在西汉南阳郡管辖的36县、东汉南阳郡管辖的37县中,均有博望县。晋代博望为公相国,仍是县级建制,一直到南北朝的宋武帝时期时期,方才取消博望县。

博望城东西是两条大岗,县城横跨两岗,尤其是城的西南部,就建在大岗的落坡处,因此又称博望坡。《三国演义》中所说的豫山,其实就是现在的南阳市北郊的独山,独山在古时称豫山,这座山根本不在博望附近,离博望还有30多里远的路程。《三国演义》中所说的落川口,其实就是现在的赵河,赵河镇以北的那段河流,古时候叫落甲川,距离博望有将近20里远。小说之所以这么写,是因为作者没有到过博望,不了解这里的地理面貌。博望城周围只有岗,没有山,更谈不上有狭窄的山路。自古以来,从中原到荆州的交通要道,就处在博望城的正中间,曹军向南挺进追杀刘备,必须要从博望城中间走过,即便你把周围的树林全烧了,也不会影响曹兵前进。所以,刘备火烧博望,烧得就是博望城。

历史悠久的博望古道

三、你知道吗?三国古战场博望当时被烧得有多惨!

关于三国时期火烧博望这一场战火,在《三国志》中只有清描谈写的一句。例如《李典传》中写道:“备一旦烧屯去“;《后主传》中也一样:”一旦自烧屯伪遁”;而《三国演义》中则是:“望见一派火光烧着,随后两边芦苇亦着。一霎时,四面八方,尽皆是火;又值风大,火势愈猛。曹家人马,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那么,当时的博望,到底烧成了什么样子呢?

火烧博望(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地人的传说是:当时的博望,烧成了一片废墟,包括周围的树林也都全部烧光了,只剩下一棵柘刺树,也就是现在“博望坡古战场遗址”上的那棵汉代古柘。这棵汉代古柘历尽沧桑,状若虬龙,虽然现在主干已经枯朽,但依然苍劲挺拔,傲然挺立在博望镇老街西端的大道边,成为火烧博望这场战火的唯一的一个”见证人”。

博望坡汉代古柘树

但这毕竟是传说,火烧博望的真实情景,是在事情发生1700年之后才有了实物的见证。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当时的人民公社各个机关和相关单位从博望老街搬到东边的新街。为什么要搬迁呢,除了其他原因以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发现整个博望老街从地表到地下两丈多深的土层全是硝土,是极好的肥料。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公社号召各村、各生产队都来拉硝土做肥料。仅仅几年的时间,五里长街除了村民住房以外,所有空闲地方全都挖成了深坑,当时,笔者正在博望高中读书,学校的南边也被挖成了两丈多深的大坑,只留下一条几米宽的人行道。

博望老街深埋地下的一层灰烬

在挖到两丈多深的时候,人们普遍发现地下有一层草木灰状的土层,灰层中还挖到了箭镞矛戈之类的武器。这表明,这里当时确实是一个古战场,在这场战火中,博望古城的房舍全都烧成了灰烬。一座好端端的古城,,顷刻间成了一片火海,其凄惨境况不堪想象。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博望人,我经常为自己出生在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而自豪。但是,每当驱车回乡路过那棵汉代古柘和那些挖过硝土的大土坑时,却又不禁生出许多悲慨和思索。我常常在想,古代有不少被我们敬仰的英雄人物,为了消灭敌人或者阻击敌人,在作战的方式上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啊!用火攻烧死敌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一片火海之中,死伤的就不只是敌人,恐怕还有众多的无辜平民。一场大火,把一座城市烧成废墟,化为灰烬,不知有多少居民妻离子散,无家可归。一想到这种惨状,刘备这样一个“仁义君子”的形象,便立刻在我们的面前有些苍白了,这该怎么说才好呢?

于是又联想到《三国演义》中描写诸葛亮五月渡泸的故事,他用油火烧死了几万敌人的藤甲兵,之后又在那里设坛祭奠敌兵的魂灵,这叫什么事啊,是多么虚伪啊!大概这就叫战争,战争是没有绝对的仁义可言的,一切“仁义”的标榜其实都是虚伪的。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初出茅庐火烧博望的历史真相」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