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谈三国》第三章经验与教训第十六节

35、 杨修

那位击鼓骂曹的祢衡眼中仅有两人:“大儿孔文举,小久杨德祖”,杨修便是这位“小儿”。曹操曾经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jī)臼”八字。曹操问:“你能破解吗?”杨修说:“能。”曹操说:“你先别说,让我想想。”行了三十里,曹操说:“我已经破解。”让杨修把他的答案写在纸上。杨修的答案是:“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 臼,受辛也,于字为‘辤’,所谓‘绝妙好辞’也。”曹操见与自己相同,感慨地说:“我的才思不及你,差距是三十里。”比领导领先三十里,不是福音。《三国演义》中关于杨修聪明以引起猜忌的例子很多,1、曹操在门上题了一个“活”字,杨修叫人把门改窄,因为门上加活为“阔”;2、有人送曹操一盒酥,他吃了一口,然后写一“合”字,杨修让每人尝一口,因为“合”是“一人一口”的意思;3、曹操夜里杀死身边内侍,早上起来惊问:“谁杀了他?”有人回答:“是丞相您杀的。”于是曹操说:“我常常梦里杀人,你们晚上不要到我床边来。”后来杨修对那个死去的人说:“丞相不在梦中,君乃在梦中。”4、军中问今夜口令,曹操随口说“鸡肋”,杨修马上叫人收拾行装,人问其故,他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有肉,要退兵了。”这些都不是要紧的事,我在前面“煮豆燃萁”的故事里说的他帮曹植争嗣的事才是一件很敏感的事,杨修太聪明了,可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曹操有时要考问儿子,试探他们的反应与办事能力,杨修总是揣摩这次将要问的问题,预先为曹植准备一套答案,曹操的问题才提出来,曹植的答案就送上去了,曹操很吃惊,怎么这样快,一查,知道了缘由,心里有恼怒是可想而知的。与王子结党历来危险,聪明的杨修书是咋读的?

36、 孔融

“融四岁,能让梨”,说的就是这位孔融先生。孔融也是与诸葛恪一样早慧,很小的时候有一位叔叔夸他聪明,另一位不以为然,说:“小时候聪明,大了就未必。”孔融应声而答:“照您这么说,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那意思是:瞧你现在,怎么这样笨!聪明的小孩逞一时之贫情有可原,长大了就不可无端锋芒毕露,曹操破袁绍后,曹丕娶绍子袁熙夫人甄氏为妻,他调侃道:“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因为孔融博学,还以为是书传所记,就问孔融出处,孔融就说:“以今度之,想其当然耳”,好个“以今度之”,骂人不带脏字,曹操能高兴吗?由于战乱频起,天又灾荒,民不聊生,所以曹操下令禁酒以节粮,孔融上书讽刺曹操:“天垂酒星之燿,地列酒泉之郡,人著旨酒之德,尧不千锺,无以建太平。……夏、商以妇人失天下,今令不断婚姻。”,御史大夫郗虑知道这个事情后,便奏请“免融官”,那知道他“虽居家失势,而宾客日满其门”,还常叹息:“坐上客恒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其实,曹操对他还是蛮宽容的,免官之后一年多又起复,做了太中大夫,但是他总是持一种不合作态度让曹操恼火,那个御史大夫郗虑善于拍马屁,罗织罪名,将孔融逮捕下狱,处死。《后汉书·孔融传》说他:“融负其才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小聪明,没有也罢。

37、 蒋济

公元209年(建安十四年),二十一岁的蒋济出使谯县 面见曹操,曹操为了防范孙权攻击,打算将淮南的民众内迁,便问蒋济:“昔日我于袁绍对峙于官渡,迁徙燕、白马的百姓,大家都没有逃跑,敌军也未敢掳掠。现在,我想迁徙淮南百姓,你觉得怎么样?”蒋济不同意徙民,说道:“当时我弱敌强,不迁徙必失。自从击败袁绍,北达柳城,南对江、汉,荆州臣服,威震天下,人民别无他志。但百姓怀念旧土,不乐于迁徙,若闻此事必惧怕不安。”曹操不听,仍然决定强制迁移江淮民众,结果江淮十余万百姓因为受惊吓逃到东吴境内。这件事让曹操对年轻的蒋济刮目相看,让他做了丹阳太守。蒋济这个人算是一位有见解,敢直言的大臣。魏明帝景初元年,外战频繁,内修宫室,百姓抱怨的甚多,且粮食连年歉收。蒋济上疏:“陛下应该光大基业,还没到高枕无忧之时。现在虽然有十二州,但百姓的数量,也就是汉朝时的一个州郡而已。……要成为大有作为的君主,必体恤下边的百姓。……若不陛下不能除去吴、蜀,日后定会受到后人所指责。”又说:“沉浸于房事,对陛下的身体有害,那些还没有册封身份的宫女还是都分给大臣吧。”曹叡虚心接受,坚决不改,对蒋济而言,尽到了责任。

曹叡死后,曹爽兄弟把持朝政,蒋济对曹爽的所作所为是不满的,因此司马懿发动政变,他持赞成态度。写信给曹爽,称司马懿只是想将他们免官,劝告他尽早交出权力投降,可以保他们爵位富贵。最终曹爽自愿交出权力,被软禁于府邸,但随后即被司马懿指控谋反,曹爽被诛灭三族,司马懿开始掌控朝中大权。蒋济大出所料,本来只是想罢免曹爽,且向曹爽保证过“惟免官而已”,但不料司马懿却趁机大开杀戒。因为觉得对曹爽失信,颇为自责,他不愿因此而接受封赏,不久便发病去世智者也会犯大错,我们常说,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蒋济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不亦悲乎?

38、 刘晔

《资治通鉴·魏纪四·明帝太和六年》:“侍中刘晔为帝所亲重,帝将伐蜀,朝臣内外皆曰不可。晔入与帝议,则曰‘可伐’;出与朝臣言,则曰不可。……中领军杨暨[谓魏主曰]‘晔可召质也。’……晔见出,责暨曰:‘夫钓者中大鱼,则纵而随之,须可制而后牵,则无不得也。人主之威,岂徒大鱼而已!子诚直臣,然计不足采,不可不精思也。’……或谓帝曰:‘晔不尽忠,善伺上意所趋而[迎]合之,……’……帝如言以验之,果得其情,从此疏焉,晔遂发狂,出为大鸿胪,以忧死。”

这段引文讲了两件事,都是关于被人称之为有胆智的魏国侍中刘晔的。第一件事又分为两半,从前一半看,刘晔当众大臣说的话和当魏明帝说的话截然相反,不但不能指责,反而应当赞扬:对军国大计守口如瓶;后一半变了味,他本来应当批评杨暨,以后凡国家重要的机密不要在公共场合乱讲一气,可是他竟嘲笑杨暨太老实,并且卖弄地说,跟皇帝打交道同钓大鱼一样,欲擒故纵,要有耐心放长线等待。杨暨听了这话有什么反应,史无记载,我们不能能杜撰;但既然刘晔此番讲话留传下来,想来当时广有人知。真是所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刘晔以精思自诩,殊不料不经意间自泄狡诈做人的天机,以这样的德性为皇帝所亲重,就越发招人忌恨了。于是紧接着有了第二件事:有人向皇帝打了小报告,说刘晔一贯不忠诚,总是迎合皇上的意思说话;打小报告的人肯定作了长时间的观察和分析,对刘晔的习性已经了如指掌。他告诉魏明帝,您可以试一试,用自己心里本来反对的一种看法征求刘晔的意见,如果他反对您的意见,那就证明他平时真的经常与您的意见合拍,如果您说什么他赞同什么,那么他的虚伪就没话可说了。魏明帝就照这个办法试了一试,果然如告发者所说的那样,从此,亲重变成疏远。刘晔一下子精神崩溃了,他如同在文革时期碰到了“揭老底战斗队”,一生做人伪饰被一下子剥得精光,留个躯壳在世上显然是多余的了。

司马光引用了晋代傅玄的一段话来评论刘晔:“巧诈不如诚,……以刘晔之明智权计,若居之以德义,行之以忠信,古之上贤,何以加诸!……”傅玄为刘晔感到惋惜。其实刘晔已经很不错了,靠欺诈混了一辈子,一路春风得意,由于不是十分著名,历史上没有多少人能记住三国时代有这么个靠狡诈飞黄腾达的人物,发狂而死,不算委屈他了。

刘晔这个人是很有谋略的,凭他的谋略所建立的功绩完全没有必要费尽心机运用权术去与君主周旋,他太贪了,已经钓了大鱼,还想钓更大的鱼,这是该让后人记住的。

39、 钟会

公元255年(正元二年),毌丘俭叛乱,随大将军司马师 东征的钟会这年刚三十岁,主管机密事件。司马师突发病死于许昌,司马昭统领大军。钟会认为,如果此时司马昭不回首都,就很可能会失去秉政大臣的位置。建议司马昭把部队屯在雒水以南向朝廷武力示威,因此朝廷拜司马昭为大将军、辅政。钟会为司马氏立了一大功,升迁为黄门侍郎。

过了两年诸葛诞造反,司马昭率军征讨,东吴右大司马全琮之子全怿、孙全端、全翩、全缉等率领大军来救援诸葛诞。全怿兄长的儿子全辉、全仪带着他的母亲和家将数十人渡江,投降了司马昭。钟会认为是个好机会,于是秘密作书,派遣全仪、全辉的家人去给全怿报信,说吴主因为全怿等不能拿下寿春而暴怒,想要尽杀他的家人,所以逃到北方。全怿等闻讯,内心恐惧不安,于是开城投降。

夏侯霸公元249年逃到汉国对姜维说,魏国有两人正在妙龄,一个叫钟会,一个叫邓艾。那时候姜维还不以为然。十四年后,钟会率军西征,比他大十九岁的老将姜维终于一睹这位“自淮南以来算无遗策”的青年将领的风采。其实刘禅政权的垮台与钟会大军进逼,邓艾奇兵偷袭都没有多大关系。问题是蜀汉久已疲惫,士气民心已失。邓艾顿兵于成都城下,成都关起城门尚可坚持至少一年以上,邓艾的疲兵等得了那么久吗?姜维曾上表后主,请分兵据险,可是被宦官黄皓“寝其事”!老实说,打这样的小朝廷,真是胜之不武。

钟会这样一位杰出将领,竟然草率造反,令人大惑不解!你有自己的亲密团队吗?你有缜密的行动规划吗?这不大象是一个“算无遗策”的人干的事。从史书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窥见,司马昭对钟会早有提防,这提防包括人事安排,钟会军中的预留眼线,发现可疑情况的行动预案。不排除钟会可能有野心,也不能排除司马昭故意造成一种“逼反”的态势。在司马昭看来,钟会是他的后人很难驾驭的,钟会正好坠其彀中。

40、 邓艾

邓艾比钟会大二十九岁,夏侯霸向姜维介绍的时候,邓艾已经五十二岁,比姜维还大,不能算妙龄。他出道比钟会早得多。正始年间,魏国准备在东南一带进行屯田,积储军粮,对付吴国,派邓艾前往视察。邓艾从陈县(今河南淮阳)、项县(今河南沈丘)一直巡视到寿春。经过考察,邓艾提出了两项重要建议:第一,开凿河渠,兴修水利,以便灌溉农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疏通漕运;第二,在淮北、淮南实行大规模的军屯。他认为:“土地肥沃,可惜水少,不能够充分利用土地。应当开挖河渠,引水灌溉,广积军粮,又开通漕运的水路。”他的建议得到司马懿的赞许。

与汉国姜维长时间打消耗战的人是邓艾,与魏相比,汉国打不起消耗战。公元256年(甘露元年)六月,蜀大将军姜维与镇西将军胡济约定在上邦(今甘肃天水)会合。七月,姜维率先出兵祁山(今甘肃东南部山地),闻邓艾有备,乃改从董亭(今甘肃武山南)攻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邓艾则率军抢占武城山(今甘肃武山西南)据险拒守,与之相持。姜维见地利已失,强攻不克,乃于当夜渡渭水东进,沿山路进取上邽。两军战于段谷(今甘肃天水西南)。胡济失期未至。邓艾大败蜀军,蜀军士卒溃散,死伤甚众。这次战役,邓艾战前料敌准确,战中因机制变,始终掌握着战役主动权,为后世防御作战留下了宝贵经验。与耗不起的人硬耗,是邓艾的高明处。

我在前面评钟会时说过,灭汉国不是他们二人真有什么了不起的才能,而是汉国朽木不可雕。邓艾的轻兵奇袭只不过是加速刘禅小朝廷灭亡而已。钟会统领大军南下,被姜维阻于剑阁。剑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姜维凭险据守,钟会攻剑阁不下,无计可施。时魏军因军粮不继,钟会准备退兵。邓艾上书说:“如今贼寇大受挫折,应乘胜追击。从阴平沿小路、经汉德阳亭,奔赴涪县,距剑阁西有百余里,距成都三百余里,派精悍的部队直接攻击敌人的心脏。姜维虽死守剑阁,但在这种情形下,他一定得引兵救援涪县。此时,钟会正好乘虚而入。如果姜维死守剑阁而不救涪县,那么,涪县兵力极少。兵法说道:‘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今进攻其空虚之地,一定能打败敌人。”邓艾的见解是正确的,后来便是如此实施的。应当说,他知道此行凶险,但有两条:一,蜀人已无斗志;二,自己身先士卒,有此两条,足以克敌制胜。

获胜后邓艾是有些骄狂,但不至于谋反。后来晋武帝司马炎还假惺惺地任命他的孙子邓朗做郎中,心里不是不知道当年邓艾是蒙冤的。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
「《笑谈三国》第三章经验与教训第十六节」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