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谈三国》第二章故事与感动第十四节

14、草船借箭

故事梗概:周瑜用计使曹操杀了蔡瑁、张允,叫鲁肃去试探诸葛亮知也不知,当得知诸葛亮已知此事,很是吃惊,于是想找由头治其罪。请诸葛亮议事,问他大江之上作战以什么兵器为先,诸葛亮说;弓箭。周瑜甚喜,你终于入了我的套。他让诸葛亮督造十万枝箭,给十天时间。十天本已太促,而诸葛亮竟只要三天。周瑜很纳闷,你既找死我也没办法,立军令状吧。当然,军中无戏言。诸葛亮叮嘱鲁肃,你帮我准备二十只大船,每船军士三十人,束草人千余个,皆用青布为幔,这事再不能让公瑾得知。鲁肃果然没告诉周瑜,照诸葛亮的话做了。第三天,天大雾,五更时分,二十只大船头东尾西,接近曹这水寨,诸葛亮叫擂鼓呐喊,曹操调水军及旱寨弓箭手一万人向船队射箭,诸葛亮令船队掉头受箭,天明雾渐散,诸葛亮令收船急回,各船军士大声喊:“谢丞相箭!”

草船借箭的事有没有?有,但主人翁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引《吴历》:“权数挑战,公坚守不出。权乃自来,乘轻船,从濡须口入公军。诸将皆以为是挑战者,欲击之。公曰:‘此必孙权欲身见吾军部伍也。’敕军中皆精严,弓弩不得妄发。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此处记载说是曹军没有放箭,另一处记载《魏略》是这样写的:“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孙权乘船去北寨侦察,船的两侧肯定是作了防护的,曹军弓弩乱发,居然能使大船面临倾复,可见这船挨的箭成千上万。小说作者正是受这一记载启发,把它嫁接到诸葛亮身上。这个故事其实是不经推敲的:周瑜既然安着心要寻事谋害诸葛亮,那么对他的一举一动都监视,鲁肃动用二十只大船,六百名军士,这个动静很不小,他得问一问:子敬,你要这些干什么?鲁肃是老实人,几句一追问,他就会实话实说,诸葛亮的计划马上泡汤。

这个故事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军事指挥员,知识面必须广阔,诸葛亮能成功,得益于他的气象知识。他推算第三天有雾,没有大雾,曹军会对来船看得清清楚楚,那样很危险。可是那天雾太大了。这篇《大雾垂江赋》描述得很生动:“时也阴阳既乱,昧爽不分。讶长空之一色,忽大雾之四屯。虽舆薪而莫睹,惟金鼓之可闻。……战船千艘,俱沉沦于岩壑;渔舟一叶,惊出没于波澜。甚则穹昊无光,朝阳失色;返白昼为昏黄,变丹山为水碧。虽大禹之智,不能测其浅深;离娄之明,焉能辨乎咫尺?”在这样的大雾中,诸葛亮与鲁肃的二十只大船只有在靠得很近时才能依稀看到一点轮廓,照这篇赋的描述,“上接高天,下垂厚地”,能见度不过百米,如此接近曹寨,能来回受十万支箭,这时间也决不是一小会儿,这个船队具不具有攻击性,曹军难道看不出来?曹操水军就不会采取放箭之外的手段?大凡小说有了不恰当的倾向之后,就不能不出现事理上的矛盾。此处的矛盾就出于作者对诸葛亮的神化。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
「《笑谈三国》第二章故事与感动第十四节」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