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襄阳故事)


三顾芧庐

公元201年,在曹操的逼迫下,刘备逃亡荆州投靠刘表。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刘备凭着汉朝宗室后裔的身份,使得荆州一带的豪杰名士纷纷归附于他,有了落脚之地的刘备就开始图谋更大的发展,四处寻找能辅佐自己建功立业的贤才。

他打听到襄阳有个名字叫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马徽告诉刘备:"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

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一天,徐庶也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他说:"我朋友诸葛亮,人称卧龙,是罕见的人才,将军不想见他吗?″于是刘备表示希望见见诸葛亮,并希望徐庶带诸葛亮来,徐述则说:"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只能您去见他,不能随便招他来见您!"

本来刘备认为徐庶是个难得的人才,想不到徐庶如此推崇诸葛亮,方知诸葛亮更是人才,于是刘备带了关羽、张飞,准备一份厚礼,到隆中卧龙岗去拜见诸葛亮,欲请他出山,帮助他治理国家,不巧的是,那天诸葛亮不在家,刘备白走了一趟。

刘备并不灰心,过了些时候再次前去造访,这时正值隆冬时节,半路上忽然风雪交加,刘备一行人顶着风雪艰难的跋涉着,没想到千辛万苦的感到后,却被告知诸葛亮和朋友一起出门去了,张飞本来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一连碰了两次壁,刘备仍没有灰心,过了一段时间,他决定第三次登门拜访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拜访诸葛亮,到诸葛亮家时他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在台阶下,站到诸葛亮醒来。

诸葛亮醒来后,刘备恭恭敬敬地请诸葛亮出山,共谋大业,诸葛亮见刘备胸有大志,求贤诚恳,便与他畅谈天下形势,他说:"目前曹操不仅兵力逾百万,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最大的军阀,不能与曹操争锋;孙权占有江东,已经三代,而且江东地势险要,可以联合孙权作为外援;虽然刘表占据荆州,但他懦弱无能,是夺取荆州的良机,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但是其统治者刘障昏庸。″因此诸葛亮建议刘备夺取荆州后即取益州,然后与西南少数民族修好,在和孙权结成联盟,内修明政,等待时机北伐兴复汉室。

刘备听了诸葛亮透彻的分析后,极为敬佩,于是极力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大业,诸葛亮见刘备礼贤下士,心胸开阔,抱负远大,正是自己想要辅助的人,于是就答应刘备的请求。

共商大计

典故解析

刘备三顾茅庐是蜀汉历史上一件重要的事情,刘备为什么要请诸葛亮出山呢?

第一:延揽人才,诸葛亮未出山之前,刘备手中的人均属于中等人才,想要定国安邦,必须要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当时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再加上徐庶的推荐,刘备找诸葛亮是必然的,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当然要找诸葛亮这样的人才。

第二,利用诸葛亮在南阳的社会关系,刘备三次枉驾以见孔明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诸葛亮的势力和影响,诸葛亮根本不是布衣,相反,他与荆州三方面势力都有密切关系,一是,以庞德公为首的荆襄地方豪强势力,二是,通过黄承彦与荆州蔡氏集团发生了潜在关系;三是,成为刘琦的入幕之宾,获得了刘表长子的信任。正是由于他的广泛复杂的社会关系,所以刘备才找到他。刘备三顾茅庐以后,结果怎样呢?史书上说:"荆楚群士从之如云″,这难道和诸葛亮的社会影响力没有关系吗?这就是刘备利用诸葛亮得到的好处。

刘备

《三国演义》中发生在襄阳的故事,是指三国时期属襄阳辖区现仍属襄阳辖区里所发生的故事。三国时属襄阳辖,现在不属襄阳辖区的,是不计算在内的,三国时的襄阳是属于荆州管辖的,这中间有刘表荆州,当时荆州的治所在襄阳,刘备荆州治所先在公安,后在江宁陵,当时襄阳是魏、蜀、吴三方争夺的地方,有时在曹操手里,有时在刘备手中,有时在孙权手中,仅就发生在襄阳的故事来讲,《三国演义》中就有31回。

襄阳之战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
「三顾茅庐(襄阳故事)」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