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一笔带过的小人物,现在却用30集电视剧纪念他,他是何人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基于三国时期的小说,虽然与《三国志》相比有所夸张和虚构,但其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实在是出神入化。

比如“温酒斩华雄”、“空城计”等片段,虽为虚构,却极大地展现了罗贯中先生对于英雄豪杰的倾慕之情。

在这部广为流传的小说中,有一位被一笔带过的小人物,此人名为陆绩,出自东吴。

2010年,还出了一部以他为主角的30集电视剧《廉石传奇》,不禁让人惊叹于他的魅力。

演义中的登场

在《三国演义》中,陆绩于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篇中登场。那还是在赤壁大战的前夕,蜀汉为了与东吴结盟以抗曹魏,派诸葛亮前来说服孙权。

当时,能言善辩的诸葛亮已经令多位东吴大臣语塞和折服。

眼见诸葛亮一轮接一轮地击败东吴大臣,陆绩从座位上站起来,对诸葛亮进行反驳。

诸葛亮转身看了看这人,原来是陆绩。他以橘子为引,对陆绩轻笑道:“你难道就是以前袁术家的座上宾,那个藏橘子的陆郎吗?”

接着,孔明一字一句地破解陆绩的观点,直至最后将其推入言语的僵局,只剩下惭愧。从此,陆绩便在《三国演义》中再无出现。

陆家与袁术的恩怨情仇

在罗贯中先生的笔下,陆绩是如此渺小,然而演义仅仅是小说,有些情节纯属杜撰,那么,历史上真实的陆绩又是怎样的呢?

首先,他的出身便已足够高贵。他生于吴郡陆氏,这是历史上的陆姓世族之一,与顾、朱、张三家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大姓,因此陆绩的家庭条件在江东地区绝对属于豪门贵族。

陆绩的父亲是陆康,时任庐江太守(今安徽中部),他与袁术这位江南雄主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要说起袁术与陆康之子陆绩之间的故事,则不得不提到那有趣的“怀橘”故事。事实上,它并非诸葛亮所说的一个笑话,相反,常被后世用来传颂美德。

那还是在陆绩年仅六岁的时候,陆康带着小陆绩来到九江拜见袁术。豪门之间的交往,礼节繁缛。袁术以橘子款待父子二人,气氛热络。

在离别时,年幼的陆绩向袁术长拜告别,怀中的橘子却不小心滚落在地。

袁术看见这一幕,掩饰不住的惊讶中夹杂着笑意,问道:“孩子,你是我们的座上宾,为何还要在怀里藏橘子呢?”

陆绩一脸惶恐地道歉:“我的母亲很爱吃橘子,我想把这些橘子带回家给她吃。”

彼时的汉朝,主张以“孝”治天下,陆绩此言,一方面彰显了自己的孝心,另一方面,通过展示自我闪光点从而扭转了被动和尴尬的局面。

年仅六岁的陆绩,以他的机智和孝顺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袁术也被深深打动,颇为欣赏这位陆家继承人。

然而,这份欣赏很快烟消云散。命运的幕布再度降临,袁术与陆家的和谐不复存在,原本温馨的两家人,竟反目成仇。

陆家的掌门人陆康,始终忠于东汉朝廷,袁术则是野心勃勃,寿春是其割据势力的据点,兵力强盛。

此时的袁术,正筹划攻打徐州,但军中缺粮。他想到了交好的陆康,故向其借三万斛粮米以渡难关。

陆康得知后,断然拒绝,认为袁术此举是对东汉朝廷的背叛,加上他此前拘留太傅马日磾的行为,陆康决心同袁术决裂,同时开始着手整修战备,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战争。

果然,袁术大怒,立即派出年轻的孙策领军攻打庐江。庐江城层层受困,战火临近,压迫感空前。

陆康毫不退缩,率领军队坚定地守护着庐江城,奈何袁术的实力着实无法撼动。一年多的困苦坚守,使得众将士与城内百姓饱受战火的煎熬,饥寒交迫。终于,城池陷落,民众颓废。

仅仅数月之后,70岁高龄的陆康,病重不起,离开了人世。在这场战乱与饥荒中,陆康宗族百余人,惨遭厄运,死去近一半。

万幸的是,在庐江即将陷入战火的前夕,陆康已经把自己的儿子陆绩以及侄孙陆逊送回了老家吴郡避难,才得以保全家族后代。

一切,皆是权术的安排

灾难过去,江东的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建安五年(200年)初,年富力强的孙策崛起,如一股狂风席卷江东,拉开了孙氏家族在江东的传奇序幕。

但命运似乎并不眷顾这位英勇青年。就在孙策的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他却在一次狩猎途中,被仇家许贡的三门客伏击,面颊中箭,鲜血涌出,不久便撒手人寰。

考虑到年幼的儿子尚难担重任,孙策在临终前令弟弟孙权接班。

至于陆家,其势力虽然在战乱中遭受重创,但仍然是吴郡举足轻重的大世族。

新上台的孙权明白,想要在江东站稳脚跟,必须拉拢江东诸大世族。而陆家也需要依仗孙氏政权重新崛起,双方可以说是互有所需。

孙权先是将哥哥孙策的女儿嫁给了陆逊,这位受宠的新郎也被孙权重点培养。但对于陆家的族长陆绩,孙权却另有打算。

他将其派往交州郁林郡担任太守。交州,对江东来说,是偏远至极的地域,相当于今天的广西、广东及越南北部和中部地区,而郁林郡,就在如今的广西玉林一带。

孙权的这个安排,无异于将陆绩流放,尤其是在后者患有脚疾的情况下,这份任命透着浓厚的冷漠。

显然,这是孙权在巧妙地运用权术,他打压陆家族长陆绩,重用旁支陆逊,意图内部分化陆家。如此制衡,便是其防备陆家之策。

从另一角度来说,这也与陆绩自身的性格颇有关系。

陆绩成年后,通识渊博,无论是天文、历法还是星历、算数,皆已精通。他所结交的朋友,亦不同凡响,包括东吴的杰出谋臣虞翻和齐名于卧龙的“凤雏”庞统。

这二位可是那个时代的大人物,他们自负不凡,乃傲骨锋芒之辈,但他们竟与比自己小了很多的陆绩成了莫逆之交,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陆绩的才华横溢。

孙权掌权后,陆绩和虞翻一样,具有傲骨之气,喜欢直言进谏,但这恰恰是孙权所不悦的行为。

孙权口口声声称赞近臣,实则心中很不喜欢陆绩和虞翻这般仗义执言之人,因为他们的行为常使自己下不了台面,很没面子。

在这种情况下,孙权不断打压陆绩,把他打发到外地去做太守,还封了一个偏将军的职位,统领士兵两千人。虞翻的命运也与陆绩如出一辙,因直言得罪孙权,后也被放逐至交州。

与傲骨锐气的陆绩相比,孙权更倾向于性格柔顺的陆逊。孙权精心栽培陆逊,希望借助他的力量来控制陆家。

但实际上,孙权心中从未真正信任过陆逊,因为我们知道,陆逊最终的结局,就是被活活逼死在了孙权的猜忌之中。

带领百姓建城市,促发展

在孙权的命令下达后,陆绩带着那两千士兵,历经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交州郁林(今广西玉林)。当地官员们听闻他的到来,纷纷摆出谄媚的笑脸,将一份份礼物送到陆绩的面前。

陆绩并没有被这些财物打动,他决心改革治理这片土地。为了了解百姓疾苦,陆绩用他那患有脚疾的双腿穿越蜿蜒的山路,深入田间地头,倾听着每一位百姓的诉求与心声。

他发现,这里的珍珠、翡翠和香料等资源,虽然价值连城,却被贪婪的官员掠夺一空,老百姓则无法安居乐业,连温饱都难以满足。

陆绩毅然决定采取措施减少徭役和赋税,从而有效缓解了百姓的负担。他还亲自带领百姓建设城市、发展生产、修建水利设施。同时,开办学校,以推动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

他的智慧和才干,使得郁林郡朝向正轨迅速发展,那些曾陷于痛苦深渊的百姓,也终于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可惜的是多年后,陆绩的身体因为劳累而垮了下来此时的他,觉得自己已经为郁林百姓做了足够多的事情,于是向孙权请辞回乡。孙权欣然同意。

离别之日,许多百姓挥泪送别,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陆绩的感激和敬意。

令人惋惜的是,在返回吴郡后不久,陆绩便不幸病逝,年仅三十二岁。

2010年,一部名为《廉石传奇》的30集电视剧,在万千观众面前展示了一个真实的陆绩,将其清正廉洁的形象深刻地呈现给了世人。故事发生的时间,正是其担任郁林太守的那段时

“六十年之外,车同轨,书同文”

除了陆绩优秀的品质得到传颂,其所作的古代天象图《浑天图》、所注解的《易经》以及训释的《太玄》皆流传于世。

临终前,陆绩仿佛预感到了自己的死期,曾写道:

“汉室志士吴郡人陆绩,年幼时熟读《诗经》《尚书》,长大后研习《礼》《易》,奉命南征,身染重病,命难久长,呜呼悲叹,阴阳永隔!从今以后,六十年开外,天下将再现车同轨、书同文之局面,遗憾的是我将看不到了。

值得注意的是,陆绩直至临终前,依然自称为“汉室志士”,要知道,此时已是建安24年(219年),群雄并起的时代早已过去,天下已基本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

由此可见,陆绩如同其父陆康一般,始终忠心于东汉朝廷。

在陆绩去世后的61年,即公元280年,一切果真如他所预言——西晋灭亡东吴,自此,天下统一,“车同轨,书同文”。


#历史开讲#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
「三国演义一笔带过的小人物,现在却用30集电视剧纪念他,他是何人」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